证券杠杆原理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我国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全面开工

发布日期:2024-09-25 21:56    点击次数:166

证券杠杆原理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我国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全面开工

央广网北京9月5日消息(记者王晶)9月4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国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智能矿山建设正加紧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也已全面开工建设。

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截至目前 全国建有164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传统的“GDP锦标赛”模式,即地方政府之间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竞争的主要指标,在过去几十年里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这些情况都彰显了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周期似乎与历史上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同时,市场的隐含波动率及全球无风险收益率的走势都暗示了市场似乎开始了模式转换。这不仅仅是今年经济分析和投资的挑战,也提醒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的投资逻辑必须进行重新思考和计划。

据发布会上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矿山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5.6%和31.99%。全国查处隐蔽工作面725个,严厉打击了安全监控系统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还在创新上发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

国家矿山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今年4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联合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上作出系统部署。

在强化科技创新方面,批准建设5个矿山智能化相关的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协调将“智能掘进”“露天矿无人驾驶”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推动矿山企业、装备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一批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

在加大政策激励方面,推动在煤矿产能核增、安全生产标准化、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将智能化装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

截至目前,全国建有164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859处,有30余类2640台(套)机器人、1328台无人驾驶车辆推广应用,1.7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下一步,国家矿山安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在政策标准、科技创新、应用示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矿山本质安全奠定重要基础。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2025年底可编制完成

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中国地震局正式启动了新一代区划图编制工作。新一代区划图以防风险为总体目标,以“多概率、宽频带、高精度、陆海一体”为主要特征,预计到2025年底可以编制完成,同时启动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工作。

中国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有明显差异。地震区划就是按照地震危险性的程度,将国土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对不同的区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区划图主要是为一般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标准,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以及社会防御措施制定和应急准备等提供依据。

据介绍,我国从1957年开始已经先后制定了五代地震区划图,从前三代区划图开始作为“参考”的依据,从第四代、第五代区划图开始就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我国抗震设防要求在不断提高。

中国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基本完成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成了包含我国及周边地区破坏性地震目录1.4万条、小震目录23万条、1942次地震的1.1万组强震动观测记录等基础数据库;二是完成了全国地震构造环境分析和潜在震源划分工作,并且在唐山地震、郯城地震等强烈地震区开展了三维震源模型构建;三是建立了地震活动性、地震动预测、场地地震动等一系列关键模型,构建了地震动危险性计算的技术方法;四是在华北平原、四川云南等代表性地区开展了关键模型和技术的集成试点,完成了试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计算。

据了解,新一代的区划图编制充分吸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土耳其7.8级和2024年台湾花莲7.3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持续提高地震安全水平。针对中国东部超高层建筑、人员高度密集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房屋设施,中国地震局更加充分考虑长周期地震动和盆地深厚沉积层带来的放大效应的影响。针对中国西部密集分布的大型断裂带,采用三维震源模型和配套的地震动模型,更加精准地评价活动断层附近的地震活动水平。新一代的区划图将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各类规划编制,有效支撑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地震韧性社会建设。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已全面开工建设

中国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1769个测震、形变、地球化学、重力等各类观测站点。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据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

中国地震局坚持“边建设、边产出、边服务”。2018年以来,实验场陆续推出高精度速度结构模型、莫霍界面模型等15项科学产品。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可在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动编目系统,是人工编目效率的3倍。近期,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相关成果为促进地震监测预报智能化、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时,坚持开门建设、开放运行。美国、俄罗斯、荷兰、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实验场科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省政府、云南省政府等科研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实验场建设。近年来,超过3000名国内外专家参加科学实验场学术年会交流,实验场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Powered by 十大配资平台app下载_可靠的股票配资app推荐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